历史沿革
历史上,青山地区境域隶属变迁频繁。西周时期,属鄂东南文化区的范围,是鄂国的领地。周夷王时,楚国东征达鄂境,一度属楚。战国楚威王时(公元前339年至公元前329年),为楚国封君的封邑。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天下,属三十六郡之南郡。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从南郡中析出江夏郡,属江夏郡沙羡县。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东吴迁都鄂县(今湖北鄂州),将鄂县改名武昌县,同年又设武昌郡领6县,属武昌郡沙羡县。吴太平二年(公元257年),沙羡侯降魏,沙羡县废,属魏。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复置沙羡县,属沙羡县。东晋太元三年(公元378年),改沙羡县为汝南县,隶江夏郡,属汝南县。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灭陈,置鄂州,改汝南县为江夏县,郢城(今武昌区处所)同时为州治、县治,江夏县名沿用至清末未变;属江夏县。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江夏郡为鄂州,领江夏等5县,属江夏县。唐贞观年间(公元627年至649年),全国划为10道,江夏县隶山南道鄂州,属江夏县。北宋、南宋年间(公元960年至1279年),全国统一后,江夏县改隶荆湖北路鄂州,属江夏县。元成宗大德五年(1301年),江夏县改隶广行中书省武昌路,领7县,属江夏县。明洪武九年(1376年),废行中书省,全国置13个承宣布政使司,改武昌路为武昌府,江夏县隶武昌府,属江夏县。清圣祖康熙三年(1664年),湖广布政司分为湖北布政司、湖南布政司,江夏县隶湖北布政司武昌府,属江夏县。穆宗同治八年(1869年),湖北布政司武昌府江夏县设城厢区和“三乡”“四汛”,为江夏县北乡辖地。 [1]
1912年(民国元年),改江夏县为武昌县,隶湖北省江汉道,属武昌县。1927年,废道,武昌县直属湖北省,设16区,为武昌县第八区。1934年,武昌县隶湖北省第一行政督察区,设10区,为武昌县第六区。1937年,武昌县设5区,为武昌县第五区。1938年10月,武昌沦陷;次年,国民政府设敌后武昌县政府,隶鄂南行政专署,为敌后武昌县政府辖地。1942年,中共在武昌县北设立武鄂政务委员会抗日民主政府,为武鄂政务委员会抗日民主政府辖地。1945年8月日本投降,武昌县隶湖北省第一行政专署,属武昌县。
1949年5月17日,武昌县全境解放,设7个区,为武昌县第二区。1950年2月,为武昌县第九区。1951年12月,第九区全部划入武汉市,成为武汉市青山行政区。1952年6月,武汉市青山区撤销,重新划归武昌县,仍为第九区。
1955年2月,随着建设国家钢铁基地和城市发展需要,武昌县第九区21个乡镇划入武汉市,与武汉市南湖区3个乡、东湖区1个乡合并组建青山区。1964年8月,青山行政区农村部分全部划出,境域面积因此缩小五分之四。2009年5月,根据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武汉市“江南三区”区划调整的批复精神,将洪山区的13个行政村和2个社区的全部区域及4个行政村的部分区域划归青山区管辖。将青山区厂前街的自建社区全部划归洪山区管辖。此次调整使青山区土地面积增加23.85平方千米。
青山和平公园行政区划
2016年,青山区辖10个行政街道、1个管理委员会、1个经济开发区,82个社区居委会和12个行政村。10个街道办事处是红钢城街道、新沟桥街道、红卫路街道、冶金街道、钢花村街道、工人村街道、青山镇街道、厂前街道、武东街道、白玉山街道,1个管理委员会是钢都花园,1个经济开发区是青山经济开发区。
青山区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青山区地理位置为北纬30º37´,东经114 º26´。境域地处长江中游南岸,西起罗家港,经和平大道、友谊大道与武昌区相连;东至武汉化工区八吉府街,隔江与新洲区阳逻街相对;南与洪山区和平街、东湖高新花山街接壤,傍东湖风景名胜区;北沿长江,面对天兴洲,隔江与江岸区谌家矶街相望。
气候
青山区境域居中低纬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域内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热富雨丰,无霜期长。夏冬两季较长,各约4个月;春秋两季较短,各约2个月。冬季多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冷夏热。青山区是新兴的工业城区,境域内废气、烟尘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对大,在城区上空形成一层薄霾,产生“城市热岛效应”。同时,城区的下垫面由高低不一的建筑物和复杂的道路所组成,用材又多为砖、水泥、钢筋和沥青等,其传热、蓄热的能力极强;在太阳辐射下,吸热面和贮热量大,使气温比其他城区偏高。[2]
青山和平大道人口
2016年,青山区土地面积80.58平方千米,全区户籍总人口152097户、428816人,其中,农业人口6695人,非农业人口422121人,登记流动人口78237人。有汉、回、满、壮、苗、土家等25个民族。2016年,全区人口出生率7.46‰,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9.15,人口死亡率6.92‰,人口自然增长率0.54‰,符合政策出生率达98.77%。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青山区常住人口463295人。[3]
经济
概况
青山区是华中地区工业重镇,“国家环保产业基地核心区”,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中国第一冶金建设公司、中国石化集团武汉石油化工厂、中冶集团武汉钢铁设计研究总院、中钢集团武汉安全环保研究院、中国华电集团青山热电厂、中国长江航运集团青山船厂等一批国家大型企事业单位雄踞青山,形成了冶金、化工、环保、电力、机械、船舶、建筑、建材八大支柱产业。全地区税收过亿元、过千万元的企业分别达7家和16家。
2001年至2005年期间,以钢铁、石化和环保产业为特色的现代制造业快速发展,国家环保产业基地核心区和经济开发区建设初见成效,商贸、房地产等服务业稳步发展。累计实现区级生产总值405亿元,年均增长13.7%;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7亿元,年均增长10%;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85.61亿元,年均增长21.5%,总量列全市第一;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7.09亿元,年均增长20.5%;实现工业增加值672亿元,年均增长15.45%;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60亿元,年均增长9.3%。
2016年,青山区完成生产总值471.09亿元,按可比口径(下同),比上年下降0.9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99.62亿元,比上年下降11.9%;第三产业增加值168.6亿元,比上年增长5.88%。第二、三次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67.6∶32.4调整为64.2∶35.8。年末全区从业人员31.11万人,增长3.74%,新增就业人数1.24万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441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
2020年,青山区(化工区)完成生产总值761.47亿元,比上年下降12.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25.1%;第三产业增加值261.05亿元,比上年下降7.5%。第二、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4.6:34.3。[4]
第二产业
2006年,青山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3户)完成工业总产值724亿元,同比增长3.7%;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10亿元,同比增长3.1%;区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0户)完成工业总产值92.89亿元,同比增长28.95%;区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7.06%亿元,同比增长28.63%。青山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在全市15个工业目标考核单位中,排名第六位,在7个中心城区中排名第一位。
第三产业
2006年青山区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42亿元,同比增长15.18%。不断加强市场改造和监管,深入开展商业企业内部改革,进行农贸市场改超市与卖场整修。全年有3个生鲜市场进行了改造,即二十三街市场投资80万元、工人村七街市场投资36万元、厂前市场投资400万元先后进行改造。中百集团青山商场2006年投资600万元对整个商场进行了全面整修,引进部分名牌产品上柜,从而吸引了大量顾客,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
奥山世纪城 社会事业
教育
2016年,青山区有幼儿园53所,其中,公办园19所,在园幼儿1.09万人,比上年下降2.7%;小学25所,在校学生2.59万人,比上年增长3.2%;普通中学23所,在校学生1.9万人,与上年持平;中等职业学校2所,在校学生2542人,比上年下降19.9%。学前三年受教育率为96%,6~11周岁人口入学率100%,12~14周岁人口入学率100%。小学、初中在校生无辍学。初中毕业生一次合格率97%,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9.9%。高考一、二批本科全口径上线人数分别为1049人和1956人,上线率分别为47.1%和87.9%,全口径进出口居武汉市第一。区属教办学校、幼儿园教职工3431人,其中,专任教师2942人。全年新建学校竣工面积为6535.27平方米。
科技
2011年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40亿元,发展高新技术企业3个。专利申请量达1004件,技术合同交易额7.8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9亿元。引进外资135万美元,内资1.1亿元。新增就业人数125人。为青山区获得“2009-2010年度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区”、“2010年度湖北省科技创新先进区”的荣誉作出了贡献。青山国家级创业中心和青山国家级华创源孵化器被授予“湖北省优秀科技企业孵化器”称号。区科技局获得“2009-2010年度市级文明单位”、“全市知识产权工作先进集体”、“武汉市2011年度科技进步工作先进单位”、“2010年度武汉市火炬计划统计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文化
2016年,青山区有区属文化事业机构3个,其中,文化馆1个、图书馆1个、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1个。全年开展大型群众文化活动13场次。全年创作作品128件,获市级奖项31件。区图书馆藏书27.5万册。文化市场管理稽查覆盖率100%,音像制品案件查处率100%。
体育
2016年,青山区有体育场(馆)921个,其中,标准场地260个,非标准场地661个。共举办、参加大型导向性的群众体育活动4次。参加青山区第八届社区运动会暨第五届全民健身运动会的群众有5万人次,国民体质监测共监测样本人群1069人。全区有晨晚练点260个,室外健身路径及羽毛球、乒乓球、篮球等项目健身器材2128件,青少年体育活动阵地72个,人群密集区的8所学校继续对居民群众开放,全年共接纳健身锻炼的群众10万人次。业余体校自管项目有乒乓球、射击、游泳、武术、田径等5项,传统体育项目学校18所,开设有田径、排球、篮球、足球、乒乓球、射击、武术、毽球等8个项目。2016年,青山区代表团在市级年度体育比赛中获得金牌58.5枚、奖牌107.5枚、总分1074.5分。
卫生
2016年,青山区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77个,其中,综合性医疗机构9个,护理院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34个,村卫生室7个。全区有卫生技术人员5313人,医院病床4924张。平均每千人拥有医生4.39人,拥有医院病床9.91张。儿童保健覆盖率97%,形成社区卫生服务15分钟服务圈,实现了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全覆盖。
交通运输
青山位处武汉市中环与外环交通环线圈内,连接京(北京)珠(珠海)、沪(上海)蓉(成都)高速干线,拥有武东铁路编组站和长江黄金水道多个货运码头,水运可直达日本、韩国、东南亚和欧美各地,形成了水、陆、空立体交通体系。辖区内水、电、气设施完备,通讯便捷,文化、教育、卫生等设施配套齐全。2005年至2010年,国家投入巨资使青山形成以武汉火车站为中心,以阳逻长江大桥、天兴洲长江大桥、罗家港长江大桥(过江通道)三条环线为轴线,区域内“四纵五横”路网为主骨架的辐射状交通格局,成为武汉市东南部交通枢纽中心。
青山区拥有道路110条,总长137.15公里,人均占有道路6.5平方米,区域内道路网密度为3.05公里/平方公里。其中主干道4条,是连接武汉三镇和通往全国各地的交通枢纽。区内主次道路全部硬化,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客运路线达到31条,营运客车343辆,客运月流量570余万人次。
天兴洲长江大桥风景名胜
青山江滩
青山江滩起于罗家港,止于武丰闸,长7.5公里,分为生态草溪景观区、体育运动景观区、都市时尚景观区、工业遗迹景观区、市民广场景观区、青山记忆景观区等七大景观区。青山江滩也是武汉市首个“江、滩、城”三位一体的生态江滩。
青山江滩戴家湖公园
位于武广高铁与三环线高架下的戴家湖公园,是武汉中心城区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公园。公园占地约50万平方米,绿化面积达42万平方米,湖泊面积约4.7万平方米,被称为武汉东大门的一块“绿肺”。
武汉张公山寨风景区
武汉张公山寨风景区地处青山区白玉山街严西湖畔,距武汉火车站仅18.7公里,距绕城高速北湖口仅3.9公里,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交通十分便利,景区在青山区的领导下,围绕佛、山、湖、岛、古村落 几个主题词,通过逐年投入,努力将张公山寨风景区打造成为湖北省知名的旅游景点。不仅吸引了众多武汉的游客,就连黄冈、黄石、鄂州等地的游客也慕名前来度假休闲。
青山公园
青山公园是青山区第一座公园,1962年首次开放。公园按“山水相连、蜿蜒曲折、一步一景、四时不同”的中国公园经典格局设计建设。
青山公园以杜鹃花为园花,2014年荣获武汉市“新花城十景”,是武汉市公园广场中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同年,青山公园杜鹃园喜获 “中国公园2012—2013年度最佳植物专类园区”荣誉称号。 [5]
青山公园和平公园
和平公园是仅次于马鞍山森林公园、武汉动物园的中心城区第三大公园,东靠建设五路、西临建设四路、南面和平大道、北达堤防办,现有武九铁路线自东向西穿越公园并将其分为南北两区,总面积约502862平方米(北区157862平方米,南区345000平方米),其中绿化面积388062平方米,道路广场铺装面积45500平方米,建筑用地面积16800平方米,水面面积52500平方米。
矶头山
“青山”原指长江南岸的一座小山,因形似鸡头,人称鸡头山;又因山下有巨石延至江中,也有人称其为矶头山;更由于上下江岸均为黄壤、沙滩和碎石,过往船只于一片灰黄中,唯见此山独青,故多以青山名之。
荣誉称号
青山区是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6]
2017年11月,青山戴家湖公园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12月,青山江滩获C40世界城市奖“城市的未来”奖,武汉市成为本次唯一获奖的中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