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DP·全球
UNDP是联合国从事全球计划发展的全球化网络,倡导变革并为各国提供知识、经验和资源,帮助人们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在超过170个国家开展发展援助,通过与这些国家的合作,帮助各国应对全球和各国国内面临的发展挑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及其广泛的合作伙伴一起帮助各国进行自身的能力建设。
其领导机构是管理委员会,由经社理事会选举48人组成,席位按地区分配,任期3年;机构间咨询局,由联合国秘书长和有关参加机构的行政负责人组成;秘书长以及4个地区局。开发署还在130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常驻代表处。署长由联合国秘书长任命,联大认可。
组织结构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前身是1949年成立的技术援助扩大方案和1958年设立的旨在向较大规模发展项目提供投资前援助的特别基金。根据联合国大会决议,这两个组织于1965合并成立了今天的开发署。开发署的总部设在纽约,其组织机构包括:
(1)执行局,政策决策机构,由36个成员国组成。亚洲7个、非洲8个、东欧亚4个、拉美5个、西欧和其他国家12个。执行局成员由经社理事会按地区分配原则和主要捐助国和受援国的代表性原则选举产生,任期三年,执行局每年举行三次常会,一次年会。[2]
(2)秘书处,按照执行局制定的政策在署长领导下处理具体事务。在134个国家设有驻地代表处。署长任期四年。现任署长海伦·克拉克于2009年4月17日正式成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她是该机构的首位女署长。海伦·克拉克1950年2月26日出生于新西兰哈密尔顿市。奥克兰大学毕业,获文学学士和文学硕士学位,后在奥克兰大学政治系执教8年,历任新西兰总理、政府住房部长、资源保护部长、卫生部长、劳工部长。海伦·克拉克同时是新西兰历史上首位女总理。
2013年8月13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正式宣布任命来自中国的徐浩良担任联合国助理秘书长、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助理署长兼开发署亚太局局长。徐浩良从2010年开始一直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欧洲和独联体局副局长。他还曾担任联合国哈萨克斯坦驻地协调员兼开发计划署驻地代表。在那里,他领导开发了2010至2015联合国发展援助框架,大力提倡千年发展目标作为重要的国家政策框架,并与这个迅速发展的经济体之间建立起有效的新的合作伙伴关系。徐浩良曾担任过开发计划署驻巴基斯坦国家主任、驻东帝汶高级副代表以及驻伊朗副代表等重要职务,并在开发署亚太地区局、欧洲地区局等部门从事各种工作多年。
运营方式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旨在借鉴全球经验,因地制宜,为人民赋权,助各国昌盛。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市,全部资金由联合国成员国自愿提供。开发计划署在177个国家设立了办公室,与当地政府合作,应对发展挑战,开展能力建设。此外,开发计划署在全球范围内帮助各国实现千年发展目标(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开发计划署是联合国2015年后发展议程中的主要机构之一。
主要职责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专业建议、培训及其他支持措施,并日益关注对最不发达国家的援助。为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促进全球发展,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重点关注减贫、对抗艾滋、善治、能源与环境、社会发展和危机预防与恢复等工作,并将保护人权、能力建设和女性赋权融入所有项目之中。
就全球议题与南南合作而言,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重点工作领域是:加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与第三方国家的三边合作;外国援助体系经验分享;应对全球与地区问题;提高私营部门参与程度;通过南南对话分享发展经验与成果。
资金分配
常规资金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资金全部来自不同合作伙伴的自愿捐助,其中包括联合国成员国和其他多边组织。合作伙伴的捐助将用作常规资金,或用于捐助方指定的其他用途。2012年,开发计划署的常规资金来自50个国家的捐助,总额达8.4610亿美元。
其他资金
2012年,开发计划署的其他资金达37.9亿美元,由项目国提供的资金比2011年增长了5.3%;另外,由多国共同提供的资金增加至15亿美元。
亲善大使
无论是在银屏、文学界还是运动场上,他们都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无论在本国还是海外,他们的才能和贡献家喻户晓。
尽管来自形形色色的各行各业,他们都对全球贫困和发展议题给予深切的关注,并承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消除贫困、抗击疾病、确保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维护人权并改善妇女权益。
他们就是亲善大使,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任命社会知名人士担任,以引发人们对全球优先发展问题的关注,为人类发展这个紧迫的全球性话题大声疾呼,加快千年发展目标的实现。
亲善大使不仅了解、关注更愿致力于全球发展问题;他们诚实守信,修身洁行,具有极大的社会影响力,能带动决策者、捐助者、周围朋友和社会各界人士一起加入到减贫等发展问题中来。
UNDP中国亲善大使:周迅担任联
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亲善大使,是一次机遇,更是一份责任。亲善大使是联合国发展理念的坚定倡导者,既可以通过各种活动,提升各类人群对发展问题的认识,也可以利用自身影响力,推动政府决策过程,筹集捐款,为人类的共同发展做出贡献。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全球亲善大使有:西班牙著名演员安东尼奥·班德拉斯、科特迪瓦足球运动员迪迪埃·德罗巴、西班牙足球守门员伊戈尔·卡西利亚斯、日本女演员绀野美沙子、俄罗斯网球明星沙拉波娃、巴西女足球运动员玛尔塔·席尔瓦、巴西足球传奇人物罗纳尔多、法国足球名将齐达内及挪威王储哈康·马格努斯王子;中国亲善大使为演员周迅。
周迅自2008年4月21日担任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亲善大使至今,借助她的公众形象和影响力帮助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中国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绿色消费等相关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认识。
2013年,周迅联手电影导演杜家毅推出公益电影短片《2032,我们期望的未来》。该片展现了来自中国各地的民众对20年后未来世界的愿景,通过分享自己的期望与梦想,连接起亿万世界人民的情感。随着该片在里约峰会期间播出,包括各国首脑在内的全球公众听到了来自中国的强有力的声音。
同时,该片集中体现了中国民众对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亲自发起的全球活动“我们期望的未来”的积极参与。共有超过300万全球华人通过新浪微博参与了这一历史性对话,共同探讨在这个越来越拥挤的星球上,如何找到通往更安全、更公平、更清洁、更绿色和更繁荣的未来世界的途径。经过筛选,共有232名中国民众参与到短片的拍摄过程中,最终有32名参演者被呈现在影片中。
UNDP·中国
UNDP在华使命始于1979年9月。时值改革开放初期,开发计划署与中国政府签署了《中国政府-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标准基本援助协议》。自此,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已经调动了超过10亿美元资金,用于支持中国发展。迄今为止,共完成了900多个项目,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包括农业、工业、能源、公共卫生、减贫和经济重建。1982年以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密切合作,成功实施了五期“国别方案”及“合作框架”。通过合作伙伴关系以及许多其它项目的成功实施,数千人接受了培训,重点部委和科研机构的能力得到了强化。
UNDP驻华代表处跟随中国的改革开放步伐不断成长、发展,主要专注于四个领域:减贫、平等和良治,能源与环境,灾害管理与南南合作——作为促进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之间建立发展伙伴关系的国际平台。
驻华代表
作为联合国秘书长在华执行代表,联合国驻华协调员是联合国驻华机构总协调人,也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驻华代表。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机构由一位国别主任负责日常运营与项目管理。他/她的主要职责是保证驻华办事处的高效运转,并通过总负责在华的所有项目,明确开发计划署在华工作的战略方向。两位副国别主任负责支持国别主任的工作。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十几个中央部委及合作伙伴紧密合作,来保证其工作与中国的发展计划的一致性。
发展目标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华工作目标与中国政府的发展计划息息相关。除了帮助中国如期达成千年发展目标,我们也向中国政府提供支持,促进国内发展。作为中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一部分,我们的工作重心在于帮助中国政府消除不平等,重构国内经济以实现包容、稳定的发展,减少经济快速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并帮助中国政府在国际舞台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取得成果
近几十年来,中国的发展成果举世瞩目。自1981年以来,有超过5亿人脱离了极端贫困。这意味着中国已经超额实现了千年发展目标中的减贫目标,即在2015年前,将生活在每天1美元贫困线下的人数减少一半。此外,在普及基础教育以及降低儿童死亡率方面,中国也已达成目标。
在其它领域,中国的表现同样可圈可点。男女平等已基本实现,例如,中国已经基本消除了教育领域的性别歧视;在法律层面上,日前还通过了制止家庭暴力的法律。然而,在使更多女性获得高级管理性职位方面,中国还留有很多进步空间。在艾滋病防治领域,中国同样硕果丰厚,这包括防止艾滋病扩散、艾滋病去污名化以及为病毒携带者提供必要的援助。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还在中国开创了新的国际合作形式——南南合作。驻华代表处正帮助中国向其他发展中国家输出知识与经验。这种形式受到了各方的欢迎,并将成为我们未来工作的主要方式之一。
UNDP·其它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华工作的目标,是为中国政府提供连贯、有效、高效的支持,从而帮助其达成国际社会一致同意的发展目标,包括千年发展目标。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政府、其它联合国机构、公民社会和其它发展组织就四个领域的工作进行合作:民主治理,减贫与平等,能源与环境以及灾害管理。此外,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还专门就南南合作展开工作,帮助中国与其它发展中国家分享发展经验。
根据联合国大会的授权,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也是联合国驻地协调员系统的托管机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同时兼任联合国系统的驻华协调员,他/她是级别最高的联合国驻华官员,也是联合国驻华使团的最高领导人。驻华协调员的职责包括在驻地代表联合国,协调运作、管理,及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及紧急援助,向总部进行年度汇报,工作评估,协议签署等。
驻地协调员作为联合国国别小组的领导人,为其战略倡议及发展援助框架提供总体领导。国别小组由联合国各驻地机构领导人组成,协助驻地协调员工作,从而更好的进行机构间协调及国家层面上的决策。作为驻地协调员系统的一部分,国别小组的主要目的是让各机构间更好的协作。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海伦·克拉克说:“通过赋予驻地协调员和国别小组进行合理化决策,并明确责任界限的权力,我们能够更大程度的提高联合国工作在国别层面上的一致性、有效性及高效性。”
由此可见,在为各国达到千年发展目标、维护和平稳定以及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方面,联合国驻地协调员系统扮扮演着关键性角色。
《联合国发展援助框架2011-2015》(UNDAF)为联合国—中国合作提供了基础,并于中国第十二个五年计划保持一致。《联合国发展援助框架》是联合国系统支持中国政府应对发展挑战的一切行动共享的战略框架。现行《框架》基于《联合国发展援助框架2006—2011》制定,是联合国与中国政府及非政府合作伙伴进行广泛讨论所取得的成果。
资金分配
联合国开发署开发署的经费主要由各国的自愿捐款提供(称为核心资源),其资金拥有量占联合国发展援助系统总资源的一半以上。该署1992-1996年筹集的资源总量为97.83亿美元,其中核心资源46.7亿美元,受援助国政府费用分摊22.37亿美元,第三国政府费用分摊5.52亿美元,其余为各类专项基金和其他收入。开发署1997-1999年的核心资源筹措目标为每年11亿美元。开发署资金的80%被指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用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于500美元的低收入国家;60%须用于最不发达国家。开发署的活动主要是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无偿技术援助,即提供国内外专家,资助国内外培训、考察及购买有限的硬件设备。该署的项目以前主要由工发组织、粮农组织、劳工组织等联合国专门机构执行。2005年以来,该署项目已转向国家执行为主,所占比重1996年已达70%以上。2005年,全球约有4万人服务于开发署机构及其资助的各类方案和项目。
历史沿革
冷战结束后,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经历的深刻变化,开发署的活动宗旨已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即从传统的技术援助转向以“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将消除贫困、增加就业、妇女参与发展和环境保护作为今后援助的重点。在“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存在着相当大的分歧。发达国家要求开发署将合作领域更加集中于扶贫和环保领域;并鼓励该署参与受援国的上层领域的活动,加强与受援国的政策对话,帮助它们制定发展战略,甚至要求开发署协调受援国所有的援助活动。而广大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展中国家则认为:开发署的援助应基于受援国的发展规划及其优先领域,并且对受援国的需求作出及时灵活的反应;开发署应继续坚持普遍性、中立性、公平性以及无偿和自愿的特征。辩论的最终结果是,将开发署建成联合国系统内的主要“反贫困机构”。2002年以来,联合国“重维和轻发展”的倾向愈加突出。由于主要捐助国未能按时履行出资承诺,开发署可供分配的核心资源呈连年下降趋势。92年为11.779亿美元(历史最高点),94年为9.3亿美元,96年仅有8.5亿美元,较上年进一步下降8.4%。这一局面引起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强烈不满。而发达国家却片面强调资金的“合理”使用及其效益和影响,迄今无意增加捐款。开发署因此面临不容乐观的资金状况。为解决资金筹措不力,同时也是应联大和开发署执行局要求,开发署在97-98年通过了改革筹资办法(仍为自愿捐款但须作未来三年的承诺)的决定。发达国家在此过程中也塞入了带有明显援助条件色彩的所谓“面向结果”的内容。即要想其增加向发展业务捐款必须满足捐款用于他们所感兴趣领域的先决条件。另外,开发署在发达国家的主导下也越来越积极地介入人权领域的活动,并将推动所谓良政、人权作为其当前援助的重点。理所当然,这遭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强烈反对。
与中国关系
联合国开发署中国于1972年10月开始参加开发署的活动。1975-1977年、1979年至今,中国连续当选为该署执行局(1994年2月前为理事会)成员。中国与该署的方案合作始于1978年。截止1998年,中国通过该署援助我在国内安排实施了840余个项目,总金额近8亿美元。涉及农业、工业、能源、交通、通讯、教育、卫生、金融、税务、社会福利、扶贫、妇女发展、经济体制改革、引进外资等广泛领域。在改革开放初期和其后一段时间,中国际资金和技术渠道相对较窄的情况下,利用开发署的援助资金实施了涉及大中型企业改造和经济体制改革等诸多领域的约五百余个项目,为中国“七五”和“八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副代表丁雅珊。另外,中国作为开发署这一多边机构的重要成员之一,积极参与该机构的各项政策决策。截止99年底中国共向该署捐款4848万美元和2730万元人民币,其中1999年为300万美元和250万元人民币。
目前,中国是开发署第三大受援国,前两位依次为印度和孟加拉国。1996年9月开发署第三次常会顺利通过了该署第四周期(1996-2000年)援华方案“开发署-中国第一个国别合作框架”,核心资源约为一亿美元,主要用于扶贫、可持续农业及粮食安全、就业、宏观经济和企业改革及管理、教育卫生和妇女、可持续发展环境和能源等五大领域。尽管第四周期的合作重点发生了变化,但仍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优先领域。2005年,该合作框架已执行过半,为我国“九五”计划的实现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