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投诉联系我们 手机版 热门标签 58百科网
您的位置:58百科网 > 网络成瘾综合症 简介 心理问题 心理学学科术语

网络成瘾综合症 简介 心理问题 心理学学科术语

2023-12-06 15:30 心理学学科术语

 网络成瘾综合症 简介 心理问题 心理学学科术语

网络成瘾综合症 简介 心理问题 心理学学科术语

心理学学科术语

网络成瘾综合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简称IAD),是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网络成瘾从它的外在表现,表现为从事网络活动的时间特别多,是逐渐增加的。网络成瘾的起因应追溯到口唇期,婴儿通过哺乳期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并保留了对代表母爱的温暖、关怀、安全等美好感觉的回亿和思念,而患者通过上网,重新获得这种从口唇期结束后就似乎消失而又隐藏在潜意识中的满足感。成年后,当遇到挫折,如学业上失败、工作上的失落、社会交往恐惧、失恋、家庭打击等,为了寻求解脱,而沉溺于网络之中,使这种埋藏在潜意识中的压抑得到释放。网瘾和痴迷赌博、买彩、吸烟、酗酒、打架、叛逆等各种青少年危险行为一样,其问题的本质是先天或后天原因所形成的不良性格或不良认知观念

中文名

网络成瘾综合症

英文名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应用学科

心理学

简介

网络成瘾综合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简称 IAD) ,是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网络成瘾的起因应追溯到口唇期,婴儿通过哺乳期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并保留了对代表母爱的温暖、关怀、安全等美好感觉的回亿和思念,而患者通过上网,重新获得这种从口唇期结束后就似乎消失而又隐藏在潜意识中的满足感。成年后,当遇到挫折,如学业上失败、工作上失落、社会交往恐惧、失恋、家庭打击等,为了寻求解脱,而沉溺于网络之中,使这种埋藏在潜意识中的压抑得到释放。

心理问题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的社会生活带来巨大变革。它的迅速发展在给我们在带来便捷、高效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心理问题。

心理障碍,约占网民人数的6%左右。

青少年是社会网络活动的主体,青少年的网络成瘾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全国政协委员朱尔澄日前披露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北京市约有20余万中学生迷恋网络游戏,北京未成年人患“网络成瘾症”比例高达90%。

重庆市第九人民医院和西南师范大学心理系联合对重庆市5所学校的400多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网络心理障碍的发病率达到了10%-15%,而意识到这是一种疾病并进行治疗的却不足5%。

成瘾标准

在网络心理问题中,最严重的是网络成瘾综合症。

IAD患者最主要的表现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

美国心理学家杨格提出诊断网络成瘾的10条标准有:

1. 上网时全神贯注,下网后念念不忘“网事”;

2. 总嫌上网时间太少而不满足;

3. 无法控制自己的上网行为;

4. 一旦减少上网时间就会烦躁不安;

5. 一上网就能消除种种不愉快情绪,精神亢奋;

6. 为了上网而荒废学业和事业;

7、 因上网放弃重要的人际交往、工作等;

8. 不惜支付巨额上网费用;

9. 对亲友掩盖自己频频上网的行为;

10. 有孤寂失落感;

杨格认为上述10种情况,在1年间只要有过4种以上,便可诊断为网络成瘾综合症。

一般认为,网络成瘾可分为网络交际成瘾、网络色情成瘾、网络游戏成瘾等

理论依据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理论

意识、前意识、潜意识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层次理论的主要内容。

精神层次理论是阐述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好像深浅不同的地壳层次而存在,故称之为精神层次。

意识(conscious)即自觉,凡是自己能察觉的心理活动是意识,它属于人的心理结构的表层,它感知着外界现实环境和刺激,用语言来反映和概括事物的理性内容。

前意识(preconscious)又称下意识,它既联系着意识,又联系着潜意识,使潜意识向意识转化成为可能。但是,它的作用更体现在阻止潜意识进入意识,它起着“检查”作用,绝大部分充满本能冲动的潜意识被它控制,不可能变成前意识,更不可能进入意识。

潜意识(unconscious)又称无意识,则是在意识和前意识之下受到压抑的没有被意识到的心理活动,代表着人类更深层、更隐秘、更原始、更根本的心理能量。“潜意识”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内驱力,它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主要是性本能)以及同本能有关的各种欲望。由于潜意识具有原始性、动物性和野蛮性,不见容于社会理性,所以被压抑在意识阈下,但并未被消灭。它无时不在暗中活动,要求直接或间接的满足。正是这些东西从深层支配着人的整个心理和行为,成为人的一切动机和意图的源泉。

自我、本我、超我是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主要内容。

人格结构的最基本的层次是本我(id),相当于他早期提出的潜意识。它处于心灵最底层,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动物性的本能冲动,特别是性冲动。它是混乱的、毫无理性的,只知按照快乐原则(pleasure principle)行事,盲目地追求满足。

中间一层是自我(ego),它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是受现实陶冶而渐识时务的一部分。自我充当本我与外部世界的联络者与仲裁者,并且在超我的指导下监管本我的活动,它是一种能根据周围环境的实际条件来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决定自己行为方式的意识,代表的就是通常所说的理性或正确的判断。它按照“现实原则”行动,既要获得满足,又要避免痛苦。

最上面一层是超我(superego),即能进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的理想化了的自我,它是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社会尤其是父母给他的赏罚活动中形成的,换言之,是父母作为爱的角色和纪律的角色的赏罚权威的内化。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平常人们所说的良心,代表着社会道德对个人的惩罚和规范作用,另一方面是理想自我,确定道德行为的标准。超我的主要职责是指导自我以道德良心自居,去限制、压抑本我的本能冲动,而按至善原则活动。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交往、归属和尊重是个体的基本需要。人际疏离的社会现实使得个体的这些基本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从而产生强大的内驱力,促使个体转向网络的虚拟环境中寻求情感交流与情感宣泄的需求。一些人由于在现实生活社交面太窄,或是社交羞怯或缺乏社交技巧,造成了他们的社交挫败感,他们则转而寄希望在网上找到归依的群体。而网络的私密性为这些人提供了一个较为广阔的天地。客观地说,通过上网聊天等方式与网友进行观念上的沟通和情感上的交流,获得安慰、支持,宣泄平时压抑的情绪,确实可以缓解这些人的社交和心理的压力,但同时,由于这些人过于沉湎于网络上的社交,对现实生活的人际接触将更加缺乏,使他无法习得正确的人际交往方式,导致其现实人际关系的失败。从而形成了“人际交往失败——上网寻求慰藉——与现实人际脱离——缺乏社交能力——人际交往失败”的恶性循环。严重的甚至会导致自闭症等心理疾病的发生。

成瘾机制

网络游戏成瘾的阳性强化机制

阳性强化是指行为的后果有明显的正性奖励作用使行为获益,从而使该行为的发生频率增加。操作游戏机中的角色和情景获得好的成绩、得分,得到某种奖励和物质和货币的代替品,行为的后果以直接的物质利益的形式得到体现。在认知和情绪水平上可以产生正性的情绪体验,精神上的胜利感,战胜对手的满足,攻击的本能以象征的方式得到满足,游戏机的成功产生增强自信和自我肯定的认知和体验,因获好的成绩感到自尊、自信、个人的权力和能力也得到象征的满足。这些物质的、心理、情绪水平上的强化作用使玩游戏机制行为进一步加强,有不断地去追求这些物质奖励和积极的个人体验的冲动,使玩电子游戏的频率、时间和经济花费增加,阳性强化在成瘾的初期阶段对这一病理行为形成起到主要的作用。

网络游戏成瘾的阴性强化机制

阴性强化是指行为的后果可以避免和减轻某种痛苦和不快,当游戏机成瘾后现实的适应功能明显受损。老师、父母的责备、批评、使患者感到自己丧失对生活的控制力,摆脱这一境况的最快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再回到游戏机中,游戏机带来的刺激、兴奋和成功的体验使对现实中的苦恼、无助,失去控制和无价值感一扫而光。这时电子游戏起到阴性强化的作用。因此阳性强化在成瘾行为的初期阶段起主要作用。而阴性强化在电子游戏成瘾行为的发展和维持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在电子游戏成瘾行为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这种阳性和阴性强化的双重作用,使电子游戏活动成为青少年具有高度成瘾倾向的活动。

同一性

美国心理学家埃立克森认为,所谓自我同一性是指青少年对自己的本质、信仰和一生中的重要方面前后一致及较完善的意识,也即个人的内部状态与外部环境的整合和协调一致。儿童进入青年期,个体意识分化为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要建立起自我同一性,就得是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达到统一。为此,要么努力改变现实的自我,使之与理想的自我一致,要修正、改变理想的自我,使之符合现实的自我。网络成瘾的青少年,他们对于“我是谁,我应该是谁”的问题,有着迷惑与期盼。在网上,他们以理想的自我出现,把自己设计成理想的样子,在网里隐藏现实中自己的过失与缺陷,按照自己所希望的形象与网友交流、互动,达到理想自我境界。这也是许多青少年沉迷于网络的主要原因之一。 4、补偿作用。由于年代、性别、职业、性格、能力、出身、区域等种种现实条件的限制,人们的许多追求、欲望只能在一个虚拟空间中通过扮演形形色色的角色才能获得一定的满足和心理上的补偿。在网络虚拟世界里,上网者可以超越时空,扮演任何想扮演的角色,体验各种完全不同的生活和行为方式,极大地满足了他们的补偿愿望。5、内在压力的释放与转移。许多人尤其是男性,热衷于玩电脑游戏,其内容大部分都是充满血腥和暴力的打斗或战争,也许他们正是以这种渠道发泄潜在的攻击、愤怒或仇恨的能量,而这些都是为社会规范或文明所不能允许的,因此他们会将内在的压力释放与转移到电脑或网络上。

人格因素

人格是一个人的气质、性格、能力等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包括以下4个方面:第一是完成某种活动潜在的特征和能力;第二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即气质;第三是完成活动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方面的特征,即性格;第四是活动倾向性方面的调整,如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人格作为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是个体社会化的产物,其社会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终身过程。人格每一阶段社会化的进程都是以前一阶段社会化为基础的,如果前一阶段社会化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则后一阶段社会化则出现明显困难。有研究表明,具有网络成瘾倾向的大学生由于青少年时期父母不良养育方式、家庭变故、社会不良风气及自卑心理等影响,在人格塑造中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出现了对现实环境社会交往的满足,为获得代偿,他们往往寄希望于从其他环境中获得补偿,而网络这个虚拟空间正好符合这种要求。在与网络

自尊感

在网络游戏中,游戏的高技巧性、复杂性使游戏者产生他在现实生活中不易取得的成就感、力量感和自尊感。并可以宣泄人们潜在的攻击、愤怒乃至仇恨的情绪。匿名带来的多种身份感,可以使上网者卸掉伪装,展示自己人格在现实生活中以外的另一面,使自我充分的张扬,如现实生活中的沉默者,很可能在网上妙语连珠,风趣幽默。获得别人的羡慕甚至崇拜。如果在现实中与他人沟通受到阻碍,能够从网上获得心理补偿。4为满足青春期性的冲动与需求。大学生的性生理发展已日臻成熟,生理机能的发展自然会产生性的冲动和欲望以及心理的需求,但因缺乏科学性教育的引导,他们不能从有效途径接受科学的性知识和心理调节的方法,盲目的寻求感官刺激和猎奇的感觉,补偿生活中的平淡,满足心理生理的需求。因此频频光顾黄色网站并不能自拔。

治疗措施

程度较轻的网络成瘾者

可以通过自我调适摆脱网络成瘾的困扰,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1)是科学安排上网时间,合理利用互联网。首先,要明确上网的目标,上网之前应把具体要完成的工作列在纸上,有针对性地浏览信息,避免漫无目的上网。其次,要控制上网操作时间。每天操作累积时间不应超过一个小时,连续操作一小时后休息30分钟左右;再次,应设定强制关机时间,准时下网。

(2)是用转移和替代的方式摆脱网络成瘾。用每个人所特有的其他爱好和休闲娱乐方式转移注意力,使其暂时忘记网络的诱惑。例如,喜欢体育运动的人可以通过打球、下棋等方法有效地转移注意力,以减少对网络的依赖。

(3)是培养健康、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研究表明,网络成瘾与人格因素 (个性因素)有关,一定的人格倾向使个体易于成瘾,网络只是造成成瘾的外界刺激之一。因此,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和较强的个人适应能力,学会合理宣泄,正确面对挫折,只有这样才会形成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不会一味地躲在虚拟世界中逃避失败与挫折。

程度较重的网络成瘾者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达到治愈的目的:

(1)是直接隔断与网络的联系。成瘾程度较重的人往往是在下意识的状态下上网的,对于那些明知过度上网只会加重症状而不能自制的成瘾者,可以在他们的亲戚、朋友的帮助下将其与电脑完全隔离一段时间,让他们在这段时间里培养其他的兴趣爱好或者重新安紧张有序的生活,待到他们能够完全摆脱网络成瘾的困扰后,再针对性地帮助他们科学地安排上网时间。

(2)是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通过心理咨询,让心理医生与网络成瘾者之间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这样做一面可以从精神上给成瘾者理解和支持,调动他们积极性,树立治愈的信心;心理医生会根据成瘾者的痴迷程度,用准确、生动、专业、亲切的语言分析“电子海洛因”的危害、网络成瘾形成的原因、过程及治疗措施,逐步帮助患者摆脱网络成瘾综合症。

参考资料

1.网瘾形成的根源是性格缺陷,直接诱因是网络·光明网

阅读全文
以上是58百科网为你收集整理的 网络成瘾综合症 简介 心理问题 心理学学科术语全部内容。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相关文章
© 2024 58百科网 58bkw.com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桂ICP备19012293号-9 返回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