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经历
1948年蚌埠崇正中学肄业,1949年参加工作,先后在上海金鸡旅行剧团、广西宜山地委文工团话剧队任演员。
配音经历
60年代初~70年代末
1952年考入上海电影制片厂翻译片组,开始从事电影译制配音工作,当时毕克虽只是配各种配角,仍仔细揣摩每一句台词,如《孤星血泪》中的铁匠,戏很少,却给同事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大量阅读名著,理论书籍和广泛向其他演员学习,这一阶段为后来的配音生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59年为了给即将召开的第三届文代会献礼,上海电影译制厂翻译制作了民主德国影片《阴谋与爱情》,毕克配男主角斐迪南,让人感到声音明亮,富有魅力,感情细腻,配音切合影片人物感情。
因此,他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为很多爱情片男主角配音,如《琼宫情史》中的西班牙使节,《鸳梦重温》中的失忆者史密斯上校,《白痴》中的那个为了钱竟心甘情愿接受将军的情妇做自己新娘的年轻的将军秘书。
这一阶段最著名的作品是他在《音乐之声》中的配音冯屈普上校,对唱和台词之间的衔接处理得极为精当,影片公映之后风行全国,至今仍被视为译制片经典之一。
70年代末~80年代初
从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开始,毕克开始新的探索,以突破配音类型化为目标,从配感情细腻的爱情片男主角转变为配正直,坚毅,智慧的角色。这一时期毕克完成了他对两个角色的经典配音:《尼罗河上的惨案》中比利时大侦探波洛和《追捕》中的检察官杜丘冬人。
另外,毕克还参与了很多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动画片的配音,如《哪吒闹海》中的李靖,《天书奇谭》中的袁公,《国王与小鸟》中的很有哲学意味的鸟等。特别是动画片《阿凡提的故事》中的阿凡提,他采用一种表面谦卑恭顺而暗藏调侃和讽刺的声音充分表现了阿凡提对地主高利贷者的戏弄;他与另一位配音大师邱岳峰所配的阿凡提与巴依老爷的对手戏更是精彩。
毕克还在《少林寺》、《斯巴达克斯》等里担任旁白。特别是他为《悲惨世界》配的旁白,不仅推进着情节的发展,更完美的再现了原作浓厚而沉重的历史感;毕克生前的最后一部配音作品亦是担任旁白——经典电视连续剧《围城》(1990年)。
80年代初~90年代末
1980年代初开始毕克逐渐也从事译制导演工作,和著名配音员,译制导演苏秀合作翻译制作了《兆治酒馆》、《铁面人》、《罪行始末》、《总统轶事》、《威尼斯面包师的儿子》、《十四个冬春》、《谜中之谜》、《远山的呼唤》和《姿三四郎》等译制电影和电视剧。
他尽心帮助和辅导青年演员,善于启发演员,爱护演员的情绪,同时又十分的严谨,一丝不苟。著名配音员曹雷曾经回忆在配一个默默抽泣的背影的哭声时,因为不用对口型,她酝酿好感情转过身去大哭,哭到一半被毕克叫停,因为她哭的节奏和屏幕上演员肩膀的抖动频率不同。
演艺经历
毕克还在一些国产影片中担任演员。1957年,在影片《球场风波》中扮演大李。1961年,在海燕电影制片厂制作的影片《51号兵站》中扮演王情报员。1986年,在《一对冒牌货》、《T省的八四、八五年》两部影片中分别扮演范厂长和检察长。1993年,担任影片《神威天使》的制片主任。
其他信息
毕克生前为上海市政协第六、七、八届委员,上海电影家协会理事、中国电视表演艺术学会常务理事、顾问。
作品年表
神威天使 (1993)....制片主任
世纪之战 (1992)....制片人
女绑架者 (1990).... 制片主任
围城(1990)……旁白
T省的84、85年(1986)
开往克列沃的列车(1984).... 译制导演
天书奇谭(1983)
廖仲恺(1983).... 旁白
少林寺(1982)…… 旁白
阳光下的罪恶(1982).... 配音
远山的呼唤 (1981).... 译制导演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1981).... 旁白
南昌起义(1981).... 朱德、张敏、旁白
阿凡提的故事(1980)....配音
苔丝(1979)
龙子太郎(1979).... 配音
雪青马(1979).... 配音
哪吒闹海(1979)
吟公主 (1978)
尼罗河上的惨案 (1978).... 配音
复仇 (1978).... 配音
拿破仑在奥斯特里茨战役(1977)
铁面人(1977).... 译制导演
祖国啊,母亲(1977).... 配音
战旗似火(1977).... 解说
基督山伯爵(1976)
追捕 (1976).... 配音
欢腾的小凉河(1976).... 配音
金环蚀(1975)
警察局长的自白(1974)
大篷车(1971)
叶塞尼亚 (1971)
圣地亚哥之行 (1969)
音乐之声 (1965)
抗暴记 (1963)
谜中迷(1963).... 译制导演
黄金梦 (1963).... 解说
她在黑夜中 (1962)
运虎记(1962)
大闹天宫(1961)
神童 (1961)
松川事件 (1960)
查雅布拉纳 (1961)
51号兵站(1961)
斯巴达克斯(1960).... 旁白
阴谋与爱情(1960)
绿色的土地(1959)
冰海沉船(1958)
油船火焰 (1958)
悲惨世界 (1958).... 旁白
球场风波(1957)
勇士的奇遇 (1952)
夜店 (1955)
狐狸的下场 (1954)
美人计(1946)
孤星血泪(1946)
空谷芳草(1945)
断肠云雨 (1942)
主要成就
所获奖项
毕克担任主配的日本影片《追捕》、朝鲜影片《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于1979年获文化部优秀译制片奖。
他执导的《远山的呼唤》(兼主配)获文化部1981年优秀译制片奖;
他执导的《谜中谜》(兼主配)获1989年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译制片奖。
配音评价
《追捕》:毕克将高仓健冷峻、刚毅的风格充分体现出来,尤其是在天台上与邱岳峰配的堂塔医生的最后对决更是被人称道。毕克的声音与高仓健的形象完美融合,成为我国译制片史上的典范。
《砂器》:毕克为男主人公警探京西革太郎配音,毕克的配音使京西这个角色充满了浓郁的人情味。
《远山的呼唤》:毕克的配音不仅体现出男主人公沉默坚毅、外冷内热的个性,而且以一种具有生活沧桑感的音质增强了高仓健这个银幕“深情男子汉”形象的心理深度。
《复仇》:毕克为摩尔多万的配音虽不如给田岛耕作(《远山的呼唤》男主人公)那样深沉,但却潇洒俊朗,蕴含着成熟的幽默。
《尼罗河上的惨案》:集中了当时所有的上译配音精英,被成为“译制片的盛宴”。毕克把波洛的慵懒、自负、智慧的性格气质通过自己的声音表现的淋漓尽致,最后长达近三十分钟的近乎波洛独白的案情分析更是被毕克处理得扣人心弦。
《阳光下的罪恶》:毕克为大侦探波洛的配音获得了极大成功,也展现了他“千人千声”、用声音塑造角色的艺术功力。
《车队》:毕克为男主人公“橡皮鸭子”配音,给人物增添了一种粗犷、嘲弄、滑稽的味道。
《鸳梦重温》:毕克的配音低沉、忧郁,体现了男主人公迷茫、彷徨、苦恼的心情。
《海狼》:毕克为派克饰演的男主人公巴格上校配音,稳重中不失洒脱,平易中不失威严。
毕克主配《尼罗河上的惨案》剧照(20张)
毕克主配《鸳梦重温》剧照(14张)
人物代称
毕克因为最先为日本冷面巨星高仓健主演的片子《追捕》、《幸福的黄手帕》、《远山的呼唤》、《新干线大爆炸》、《兆治的酒馆》和《海峡》等故事片做了成就独到的配音,使人感到冷峻、凝重,完美地再现了高仓健塑造的各种充满男子汉魅力的形象,所以被称为中国的“高仓健”。
以《追捕》为代表的电影,是毕克作为高仓健专属的中国嗓而开启的一段传奇佳话。连高仓健自己也认为,毕克是为他中文配音的最佳人选。
毕克(左)与日本演员高仓健合影(2张)
1986年,高仓健先生访问上海译制厂之际,他见到毕克后,一躬到地以表示对演艺同行的“代音”深致敬意。毕克却引用了中国的一句古语“爱屋及乌”,称道仓健君,说观众首先欣赏和赞颂演员高仓健,然后配音的沾了光……很有意思,毕克和高仓健二君都是“前吐音”,所以艺术发音在质量上显得异常搭配、情切。
人物追忆
1980年代末毕克患上了喉部疾病,这使得他不得不彻底离开了配音这个职业。高仓健盛邀他为自己的电影新作《铁道员》担任中文版的配音;不料,这一心愿竟成了再也无法实现的憾事:此时的毕克已感呼吸困难,力不从心。他无奈地说:“勉强去配,会损伤高仓健先生塑造的形象。自己都不能通过,怎么能拿出来给别人听。”
毕克后因肺功能衰竭而住院治疗。为了抢救他的生命,医生不得已切开他的气管,从此,他再也发不出声音了。病中的他给年轻演员做口型,做翻译,通过在纸上写字做指导。
毕克病重之时,苏秀曾特地从杭州赶来上海到医院看望毕克。他人很消瘦,由于完全丧失了呼吸功能,只好依靠呼吸机帮助维持生命;可是他头脑清晰,思维活跃,对很多往事都记忆犹新。但过些时候再去看他时,他已经人都变了形。医生说他上次病危抢救过来以后,耳朵聋了、浑身都肿了,但他心里依然明白。苏秀在板上写“医生说你比前一阵好很多。”他苦笑着摇摇着,口型清晰地说“不可能。”
2001年3月22日下午,他在小黑板上写下“听”和“说”两个字,意即让探望他的同事说说厂里的事儿;23日凌晨,因病情突然恶化,一代配音大师毕克与世长辞,终年70岁。
得知这一不幸的消息后,高仓健感到无比悲痛。2001年3月30日,他向上海电影译制厂发来唁电,唁电写道:“突闻噩耗,一时竟无言以对。未能再度相见,不胜遗憾。衷心祈祷冥福。”他还按照日本的习俗,寄来一盒香奠。
为了纪念他对配音事业的贡献,毕克逝世后,在这位配音表演艺术家的追悼会上,没有悲怆的哀乐,回荡在大厅里的是他在《尼罗河上的惨案》中为波洛配的大段案情分析的经典配音片段,这也许正是给一个将自己一生都奉献给配音事业的老艺术家的最高敬意。
人物评价
怎么你们选的演员跟我们的演员声音那么像,简直就像我们那些朝鲜演员自己在讲中国话。(朝鲜电影代表团来上译厂访问时曾对反面人物《金环蚀》中的神谷,《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中的伊藤博文等毕克的配音惊呼)
那是70年代给《红菱艳》配音。他在话筒前的感觉与片中的角色惊人地相似,整个人完全沉浸在影片的氛围中。尽管那个美术设计师并非主角,但他却认真地对角色进行反复琢磨。这种对自己近乎苛刻的创作态度,影响着每一个与之合作的演员。(乔榛 评)
毕克用他富有魅力的声音和纯熟的语言技巧,刻画了众多生动的人物形象,使影片达到高度还原,使译制片生色。年长的观众至今还深深怀念着毕克,感谢他给人们带来莫大的艺术享受。(孙渝烽导演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