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伊斯兰革命卫队是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武装力量中一个特殊兵种,它独立于军队之外,与伊朗军队同属正规军事力量。但革命卫队与军队产生的背景不同,“血缘”也不一样。
伊朗军队的前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沙皇政府组建的一支由伊朗人组成的哥萨克骑兵师,后来才逐步发展成为服从国王巴列维的一支武装力量。而革命卫队则是在伊斯兰革命中诞生的。
伊斯兰革命胜利后,霍梅尼等伊朗领导人为了巩固“胜利果实”,意欲成立一支独立于军队之外属于自己的武装力量。因为霍梅尼清楚地看到,1953年在美国中情局支持下推翻通过选举上台的摩萨台政府的是这支军队,而10年后向游行队伍开枪镇压的仍是这支军队。如果依靠这支由国王建立起来的“旧军队”,同样的悲剧也许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于是1979年5月5日,伊斯兰革命委员会决定,在反对巴列维政权的各种准军事武装基础上成立一支治安队伍——“伊斯兰革命卫队”,它直接听命于最高精神领袖。同时,对军队进行大清洗并在军队中成立政治和意识形态部,派遣“毛拉”(伊朗的神职人员)进驻军队,以伊斯兰思想改造旧军队,成为军队人员“精神”上的指挥官。
两伊战争结束后,伊朗政府大力加强军队正规化、一体化建设。1992年成立单一的联合指挥部,加速了正规军和革命卫队的一体化管理。但由于革命卫队与军队具有同样的军种编制,即陆、海、空三军及相应的兵种,两支军队的“级别”是平行的,总司令均由最高领袖任命。而且革命卫队是“新的”,军队是“旧的”;革命卫队是伊斯兰革命领袖建立的,军队是国王建立的。由于“血缘”的不同,从伊斯兰共和国成立之初两支“军队”就与国家政权有远近亲疏之分,也就是说革命卫队属于通常意义上的“嫡系”,而军队则为“旁系”。
因此,无论是从人员配备还是经费预算,革命卫队总是得到更多的“关照”,这无疑造成两者的关系一直不融洽,联合指挥部也就成了松散的联合体,对革命卫队并没有多少约束力。加之在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中,革命卫队以敢打敢拼著称,为它在战后地位攀升奠定了坚实基础。预计在今后一段时期内革命卫队不仅作为一支独立的正规军而存在,而且其兵员会继续增加,实力和地位会得到进一步提升,但与军队的矛盾将会日趋尖锐。
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地面国防军力超过10万人,管理着德黑兰的弹道导弹项目。该革命卫队参与了伊朗核项目,同时也协助清理国内持异议者,其下属特种部队曾统筹武器运送,并为叙利亚、伊拉克等中东地区的亲伊朗民兵队伍提供建议。[1]
历史
在革命中起家,在两伊战争中壮大
伊朗革命卫队的全称是“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成立于1979年。当时,流亡国外的宗教领袖霍梅尼已经返回伊朗,国王的军队也宣布倒戈,伊朗政权完全转归革命者之手。但是,新政权不仅面临保皇派的反扑,而且面临同样反对国王的其他派别的挑战。革命卫队当时只是一支维持治安的部队,其首要任务就是要捍卫革命的胜利果实。
狂热支持霍梅尼的城市无产者和边远乡镇的青年纷纷加入革命卫队,他们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端着从军械库抢来的冲锋枪,把巴列维王朝的军政要员投进监狱,同时日夜守卫革命政权的重要机构,成为新政权的坚强支柱。
1979年3月8日国际妇女节那天,德黑兰15000名妇女集会示威,反对新政权要求妇女在公共场合佩戴头巾,但被革命卫队成员对空鸣枪驱散。1980年4月,为了使全国的高等教育实现伊斯兰化,新政权对所有大学开展“清校”运动。革命卫队一马当先,迅速包围、占领和关闭了大学,接着查封了60所研究机构。
如果没有1980年~1988年的两伊战争,革命卫队也许充其量只是一支三四万人的治安部队。突如其来的两伊战争把伊朗的正规军和革命卫队同时送上战场。革命卫队的人员和装备不断扩张,迅速发展成为伊朗的主要作战力量之一。
当时,霍梅尼对前王朝的旧军队始终不放心,不仅对其进行人员清洗,还向其派去大量领袖代表进行改造和控制。而与此同时,革命卫队在两伊战争中冲锋陷阵、视死如归,在国内斗争中惟命是从、雷厉风行,深得霍梅尼的信任和赞赏。1985年9月,为了扩大、加强革命卫队,霍梅尼下令建立革命卫队的陆军、海军和空军。从此,伊朗成了世界上为数极少同时拥有两支陆海空编制军队的国家。
装备精良,政治影响巨大
伊朗革命卫队发展到今天,兵力约13万人,拥有自己的陆、海、空军和特种部队等,主要在国外活动的特别部队“圣城军”和民兵组织“巴斯基”也受其领导。与伊朗正规军相比,以捍卫革命政权、维护国内稳定为宗旨的革命卫队在伊朗政权中拥有极其重要的政治影响,享受着很多正规军所没有的特权。
在政治上,伊朗现任最高领袖哈梅内伊曾在革命卫队成立之初担任过卫队司令,总统内贾德曾作为卫队军官参加过两伊战争。现政府内阁中,有5名成员曾是卫队成员。此外,伊朗议会相当数量的保守派议员在革命卫队工作过。革命卫队在国内政坛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
在军事方面,革命卫队可说是掌握了伊朗“最高端”和“最低端”的军事力量。一方面,伊朗的战略性威慑武器——包括“流星-3”在内的弹道导弹以及生化武器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几乎全部归革命卫队所有。另一方面,革命卫队统管着庞大的民兵组织“巴斯基”,这支队伍仅装备轻武器,平时约40万人,战时估计可动员至100万人,伊朗官员曾宣称可动员1100万人。“巴斯基”成员遍布伊朗各地,深入到各行各业,被认为是发动游击战和巷战的主力部队之一。
目前,革命卫队的陆军约10万人,大部分是配备轻武器的步兵,主要负责维护国内安全。革命卫队陆军编有2个装甲师、5个机械化师、10个步兵师、1个特种部队师和15~20个独立旅。面对美国的军事威胁,革命卫队陆军近年来越来越注重于“非传统”军事任务,积极为“不对称战争”做准备,加强游击战和巷战能力。在演习中,革命卫队曾用国产的肩扛式地对空导弹模拟袭击美制AH-64“阿帕奇”武装直升机,并利用地雷和简易爆炸装置(类似伊拉克战场上所谓的“路边炸弹”)袭击装甲部队。
革命卫队的海军大约有2万人,在海湾地区拥有若干基地,有能力攻击海湾的船只和海湾南岸国家。外界对革命卫队空军了解不多,这支部队往往与正规军共享空军基地,为革命卫队的快速反应部队提供近距离空中支援和空运能力。
进军商界,缔造“商业帝国”
近年来,革命卫队在伊朗的影响力不断向经济领域渗透,特别是曾在革命卫队任职的内贾德当选总统以后,革命卫队更是大举进入商界,涉足的经济领域五花八门,俨然成了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
早在伊斯兰革命之后和两伊战争期间,由于西方国家对伊朗实行武器禁运,伊朗被迫重组和发展本国的军事工业,这项工作主要交由革命卫队负责,因此,革命卫队很早就涉足伊朗的国防工业。
两伊战争结束后,为了加快国家的重建,同时为了安置部分退伍的革命卫队士兵,伊朗又决定允许革命卫队成立包括民用范围的各种公司。据报道,当时第一家公司是由时任革命卫队情报局局长的里多伊少将建立的,这家公司成立后修理了数千辆被毁坏的军用汽车和一些军用设备。
目前名气最大的革命卫队公司戈尔博集团成立于1990年,其前身是伊朗革命卫队的工程部队。这支部队在两伊战争中主要负责挖战壕、修碉堡。而在战后,它一跃成为一家涉足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矿业、金融业、农业、设计和咨询业等领域的大公司。目前,戈尔博集团的总裁由革命卫队副司令阿贝德准将兼任。
戈尔博集团近年从政府部门获得了一大批利润丰厚的合同,其中包括将近23亿美元的南帕尔斯天然气田第15和第16期开发项目、13亿美元的波斯湾至巴基斯坦边境天然气管道项目、12亿美元的德黑兰地铁7号线项目和3.5亿美元的地铁4号线土木工程项目。
据沙特阿拉伯《中东报》称,革命卫队控制着伊朗南部60个边界通道,控制着伊朗除石油以外57%的进口和30%的出口,在境外还有560多家下属贸易公司。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的中东问题专家塔克伊说:“从制药、电信到石油行业,革命卫队深深卷入了伊朗的经济生活。他们是一个庞大的商业垄断组织。”
对于美国计划把革命卫队列入黑名单,伊朗立即作出强烈回应。据伊朗《世界报》报道,时任革命卫队司令萨法维表示:“美国将来会受到革命卫队更沉重的打击。面对美国的压力,我们从来不会保持沉默。我们将用自己的方式对付他们。”
军力构成
革命卫队:约125,000人 陆军:约100,000人 空军:4,000~5,000人 海军:约20,000人 (含海军陆战队:5,000人) 舰艇:巡防舰3艘、护卫舰2艘、小型艇1,500艘以上 特殊作战部队:约15,000人 民兵、义勇兵部队 正规士兵:约9万人 预备役士兵:约30万人 战争时可扩充至1,100万人。(伊朗正规军规模)
总兵力:约42万人 陆军:约35万人 海军:约18,000人(含海军陆战队2,600人)空军:约52,000人
革命卫队的海外行动接受海外情报委员会和海外行动委员会的共同指挥,由小分队和非政府组织的成员共同落实。目前,这支部队在伊朗和苏丹进行训练,在海湾地区具有重要影响。
国际角色
自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后,伊朗革命卫队在行使职责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伊朗革命卫队主要负责维持其国内秩序,监控国内的敌对势力,并在国内以及国外充当情报组织角色。除此之外,伊朗革命卫队在政府决策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影响力。数年来,伊朗革命卫队已经成为防卫伊朗最强有力的军事手段之一。
虽然世人对伊朗革命卫队部门、情报工作知之甚少,但是不断有媒体推测伊朗革命卫队拥有庞大的情报网络,暗中监视当地的敌对分子或参与对这些人的逮捕和审问行动中。观察员也认为伊朗革命卫队与海湾地区的地下组织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在本国政务上充当了重要的角色,伊朗革命卫队成员被指派从事伊朗外交工作是很有可能的,他们往往在执行常规情报活动的过程中,也可能监视执不同政见者。观察员认为伊朗革命卫队在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巴林的影响尤为重要。
1989年伊朗伊斯兰教领袖霍梅尼(Ayatollah Khomeini)病逝后,正规军和伊朗革命卫队合并,开始介入本国的政治领域。联合的伊朗革命卫队(IRGC)利用在两伊战争中赢得的经验,成为了伊朗经济体系的中坚力量,扶植了众多的公司企业。同时,前伊朗革命卫队司令官还着手经营救济组织,帮助那些穷困潦倒的伊朗人。
1997年伊朗改革派前总统卡塔米上台。在1997年至2005年执政期间,迅速升温的改革潮流帮助巩固了IRGC在政坛的地位。随着伊朗革命卫队对国家政事的长期介入日益明显,伊朗议会中有80名成员来自伊朗革命卫队。不管在民间还是在政府机构,IRGC所占据的位置越来越重要,例如政府官员、市长、省长、大学教授和商人都可以出现伊朗革命卫队成员的身影。而更具有意义的是,现今的伊朗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曾在两伊战争期间服役伊朗革命卫队。
影响力
伊朗革命卫队绝对称得上是一支精锐之师。伊朗革命卫队与伊朗国防军平行,有自己完备的海、陆、空和特种部队编制。伊朗大部分导弹力量,包括让美军颇为头疼的“流星-3”型中程导弹就掌握在伊朗革命卫队手中。另外,伊朗的边防工作和绝大部分政府机关的保卫工作都由伊朗革命卫队负责。
在伊朗,伊朗革命卫队的角色不仅仅局限在军事上,其影响力渗透伊朗社会的各个层面。经济上,伊朗革命卫队在国家宪法的特许下掌控着不少涉及军工制造、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以及民用交通等重要领域的产业。例如,2006年,伊朗革命卫队所属部门就赢得开发伊朗最大气田和铺设通往巴基斯坦能源管道项目的合同,总价值30多亿美元。此外,伊朗革命卫队还掌管境外560多家贸易公司,控制着伊朗一半以上的进口和30%的出口。
政治上,伊朗现任总统内贾德曾作为伊朗革命卫队军官参加过两伊战争,现政府里5名内阁成员曾是伊朗革命卫队成员(2007年统计)。伊朗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拉里贾尼曾是伊朗革命卫队高级将领,德黑兰现任市长卡里巴夫也曾是伊朗革命卫队空军司令。此外,伊朗议会相当数量的保守派议员也曾在伊朗革命卫队工作过。伊朗革命卫队在国内政坛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外界评价
伊朗革命卫队特殊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地位早已引起美国政府的注意和警惕。在美国看来,革命卫队不仅是维护伊朗现政权的坚实支柱,而且还通过其特别部队“圣城军”支持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反美武装,支持“基地”组织、真主党、哈马斯及伊斯兰圣战组织等被美国列入黑名单的恐怖组织。
2007年,伊朗革命卫队下属的“圣城旅”被美国政府定性为“国际恐怖组织”。而2019年4月美国多家媒体报道美国政府正计划将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列为恐怖组织,而白宫、国务院以及五角大楼拒绝对此作出回应。
2018年10月16日,美国财政部宣布,制裁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下属一准军事组织及一个据称为该组织提供金融支持的合作基金会,冻结其在美国境内资产,禁止美国公民与其进行交易。
2019年4月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将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列为恐怖组织。
2023年1月2日,英国《每日电讯报》消息,知情人士称,英国政府预计将于数周内正式宣布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为“恐怖组织”。[3]
遇袭事件
2019年2月13日,伊朗锡斯坦-俾路支斯坦省境内,与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交界处发生自杀式炸弹袭击事件,已经造成41人死亡,多人受伤。
下属机构
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航空航天部队(IRGC ASF)。[2]